当前位置: 技术 > 国外压铸技术
​打造新一代制造业生产模式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18:57


马斯克曾说,制造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制造能力的竞争,即工厂的竞争。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特斯拉把工厂视作一种产品,一种制造机器的机器。因而,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制造汽车的方式。


一、新一代制造业生产模式



特斯拉位于加州的工厂,锻造了如今超级工厂的雏形,探索出一套不同于传统汽车业的生产思路和实践,将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概念引入到生产线中,每个工站就是一辆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让流水线和工位能随物料、订单等环境变化,而学习、进化,让软件定义硬件,将硬件多功能、高集成地组合在一起,从而重新定义生产方式,让生产线变得灵活且柔性。目前,特斯拉超级工厂低成本的建厂投产、快速扩张产能、高柔性的第四代总装产线和打通生产和设计的秘密,都藏于其中。



这种新一代制造业生产模式,已被Allen PAN带到了中国。曾经,他是特斯拉加州无人工厂研发负责人,完整交付了特斯拉2017-2019年的Model3的产能提升和产线升级的软硬件及系统的解决方案。如今,他是中国新一代产线技术服务商「Industrial Next」(简称:英达视)的创始人。


Allen PAN以新的认知,看到了整个制造业对新一代生产模式的巨大需求。Industrial Next希望借助Tesla基因,把已在Tesla验证过的产线技术改进升级并推广应用,做一条高集成、多功能(产品高兼容性)、无人化(尽量减少工人)的产线,能兼容不同车型甚至不同产品,聚焦服务全球新兴的新能源电动汽车OEM厂商,通过智能化技术帮助企业逐步实现生产智能化、工厂自主化,最终实现软件定义制造。


现在,Industrial Next主要服务于主机厂,帮助其打造自主工厂,核心产品包括GA4 Tent技术、UMOS(Unified Manufacturing System)系统等。公司核心成员大都来自特斯拉自主工厂核心研发团队,经过实战检验且分工合理,具备完整的自主工厂交付经验;成员曾在Waymo、通用汽车、福特汽车、Momenta等公司任职,均具有多年行业技术背景和经验。


今年1月,Industrial Next已获得由联想创投领投的1200万美元Pre-A轮融资,已与上汽大众、理想、小米、Lucid、Rivian和3C行业头部客户等展开POC阶段(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的合作,短短几个月时间,已落地和签约中国某头部车厂和全球前三的3C ODM工厂。目前Industrial Next正在集中精力研发并推广机器人工作站智能化技术,未来将进一步研发下一代移动式机器人工作站和自主工厂软件技术,并推向市场。联想创投作为Industrial Next的早期投资者与同行者,将发挥CVC生态圈优势为Industrial Next提供全面赋能,共同应对迈向工业4.0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二、软件如何定义生产

马斯克心目中的特斯拉工厂,就是不同批次的原材料从一边进去,不同版本的整车从另一边生产好出来,就像亨利·福特时代的福特汽车一样。但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特斯拉正在用软件定义生产。因为物料会根据的产品的配置和版本差生变化,所以,我们要让产线能够根据物料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


当然,软件无法直接定义生产,软件可以定义硬件,硬件多功能、高集成地组合在一起,就重新定义了生产方式。



举一个例子,当发现某种零部件型号变动时,物料排产系统会及时通知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会安排工人或生产设备自动跳过该零部件的生产步骤,等到合适时机再重新生产。


这其实就是自动驾驶技术,我们将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概念引入到生产线中,每个工站就是一辆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特斯拉内部称之为工作站控制(Station Control)。2018年5月,我们团队提出的这个生产方案得到了马斯克的肯定,开始应用于量产产线。


Station Control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汽车生产的四大步骤,它只是融入到了这四个环节之中,优化了最基本的生产单位。


产线是由一个个工位组成的,如果一个工位出了问题,整个产线就要停下来。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在同一个工位上边生产边质检,把问题当场解决。比如焊接,质检发现问题之后,工位通过自适应,再找到一个点重新焊,在同一个工位里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位都可以自己决定或者修正生产过程。这就像开车一样,拐弯的时候拐多了一点,但是还可以拐回来。目前市场上只有特斯拉这么做,其他的都是在后续工位设立额外的质检站和返工站。


这样的工位一般出现在焊接和涂装的重点工位上,总装车间会更复杂。同一条产线要生产不同的车,涉及不同的零部件,需要用到不同的夹具,这是柔性化生产要解决的问题,要判断零部件之间的不同特征点。



同时,从料架上拿取零部件的时候,不可能每次都放在一模一样的位置,多少存在误差,也需要自适应,就要通过自动驾驶的技术来感知和决策。核心是图像识别,通过视觉与机械臂进行柔性协作。


从产线的角度来说,每个工位都成了独立的个体,如果生产流程有改变,物料不需要往A工位送了,直接送到B,A还可以换上其他的模块,被送到其他工位。产品不管怎么变,产线都能对应地发生变化。


那么,如何对工位进行智能化改造?在工位上增加两个摄像头,就像人有两只眼睛,两只眼睛配合,画面才能变成三维。除了视觉模块,还有其他感知模块(含相机)+边缘计算模块+智能网关控制模块(具有AI自主学习功能),构成一整套的工位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全新的生产方案中,物料排产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发挥了核心作用,前者以物料为中心排产,并将各型号物料送到工位,后者则负责组织PLC设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常见的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


这背后是通用型AI,而不是基于某个特定场景,脱离了场景就不能用了。如果马斯克的其他公司也需要的话,这套通用型AI也可以用在那家公司。

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做到软件定义汽车,也能做到软件定义生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因为在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个团队在编写软件程序。因为在马斯克的所有公司中,人员的交流是非常频繁的,部门划分也不是那么壁垒森严。


三、高柔性的无人工厂

车企总是在宣传自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说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工厂是黑灯工厂等等。他们做的是数字化,就是把所有的指令输入进去,通过一系列的运转,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能够执行得到一个结果。


特斯拉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是在做基于数字化的无人工厂,我们侧重高柔性的无人工厂。工位和产线可以自适应,这样就尽可能地减少工人的数量,实现无人化。


那么,怎么实现这种层次的无人化?从技术的角度,需要足够的数据,自适应才能够准。不然工人做的话1秒钟搞定,自适应需要18秒,那就没必要了。数据吃得越多,模型就越聪明。



但有些场景没有这么多数据让你吃,比如说放这个动作,机械臂要把零部件放进一个固定的位置,一旦有偏差就放不进去,如果多次错误尝试,零部件就损坏了。生产中的数据是很难抓的,没有那么多海量数据去学习,我们就变了一套算法逻辑,通过负面式学习,在少量错误数据的训练下,48小时内可以迅速到92-95%准确率,部署后再通过在线数据不断提高准确率。


但是上海工厂的自动化和无人化程度并不高,很多工作是由工人完成的。当时规划上海产线,马斯克说不需要。这正是上海工厂和加州工厂不一样的地方。对于上海工厂,效率第一,快速生产汽车是最重要的目的,它的定位就是一个执行型生产工厂。而在加州工厂,产线也是产品,产线也要升级,马斯克对加州工厂的要求是做研发型产线,不仅是完成相应的量产任务,还要打通研发端和生产端,让产品和产线同步迭代。


特斯拉的其他超级工厂也会给加州工厂提供制造和工艺端的资料和数据,同时具备量产和生产迭代功能的工厂只要有一个就够了。


四、与传统车企的差别

与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汽车电动化带来的最大的变革就是软件可以定义硬件。如通用是标准老车企的组织形式,大家参照原产品原工艺的基础上,“有迹可循”的做新能源车,但特斯拉更多是颠覆性的,产品能被软件定义,产线能被软件定义,那它的组织架构就和原来的车企很不一样。


另外就是依赖供应商,传统车企把很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集成上面。事实上,生产汽车的绝大部分零件的是供应商。目前新入行的玩家都是看到上游的供应商成熟了,自己有品牌有渠道就可以进入这个市场。特斯拉认为整车厂应该给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多的赋能。



特斯拉也更鼓励挑战,比如你上级有一个方案,但是你有更好的方案,你就可以去挑战他,如果你是对的,OK那就用。所以特斯拉不是看谁的资历更久,而是真的看谁说的对,这和传统车企比资历也是大不一样的。


五、特斯拉价值观

特斯拉有一个理念是简化生产过程,生产更容易生产的车。平常说量产指标中的产能都是以辆为标准,但在特斯拉,产能更多的时候被视为零部件是否简化,如果零部件简化了,汽车生产出多少辆自然就提高了。


现在,一辆汽车需要数万个零件,但是如果我们把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简化成10个,产能是不是就上去了呢?减少零部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一体压铸,还有就是高集成,更多是通过写软件代替原来硬件的功能,当有一个多功能的零部件可以取代数个单一功能的零部件时,零部件总量也就随之下降了。


产品要想变得容易生产,必须要不断迭代,而且迭代速度很快,这对产线的要求很高。产品变了,最好做到不停线的情况下迭代产线,否则产线更新的成本就太高了,车的竞争力就变弱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商业诉求,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技术。


特斯拉在马斯克所有公司中的地位,更像一个生产工具,而且不仅仅是造车的工具,而是一个制造和磨砺工艺的企业。特斯拉要生产所有马斯克想要的东西,而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去火星。


虽然在特斯拉内部,马斯克不会直接说大家做的事情是为了去火星,但是最后总结起来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特斯拉的工厂中,很多设备是可以生产SpaceX的零部件的。


比如火箭用的玻璃,就是特斯拉加州工厂生产的,你可以注意到之前有新闻,早期的Model 3,一遇到下雨,车上的玻璃就会变色,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这些玻璃本来要装在火箭上的,要为紫外线调整。


在马斯克的众多公司中,大家可以说是“飘来飘去”的,不只是特斯拉和SpaceX,包括Neuralink和Boring公司,人员交换是很常见的,而且马斯克也鼓励大家在不同公司之间交换。


有时候特斯拉团队遇到问题解决不了,SpaceX的团队就会过来帮助,比如特斯拉当时有一个线控,这套系统就是SpaceX的,拿过来给特斯拉用了。事实上,在特斯拉和SpaceX之间,零部件互通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特斯拉的零部件已经是航空规格了。


2017年底,Model 3已经开始量产,不同于传统的汽车主机厂——产品一旦定型基本不能改动;量产基地更是稳定压倒一切,产品不能变动,产线更不能。但当时马斯克为了快速推出Model 3,大幅压缩了从立项到量产的周期。因为他是软件思维,敏捷开发(DevOps)的理念也被他要求应用到汽车产品和生产产线上,导致Model 3的研发团队一直要迭代产品。递进到生产端,零部件就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