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行业情报
广东机器人产业绕开“四大家族”杀出重围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8日 15:30
制造业密布的广东,已成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按广东省经信委的规划,今后三年,至少有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自动化改造。
红得发热的市场需求,催生广东本土数以百计的机器人企业,而以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为首的机器人海外制造商,也早已进场布局。
     注册地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美的集团,不久之前的一则公告震惊了机器人行业。该公司向德国的库卡集团发出收购要约,拟以自愿要约收购方式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集团。要约的价格为每股115欧元,最高将支付不超过4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92亿元)的现金对价。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5年,广东工业机器人新增1.82万台,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球6.9%。而家电、电子消费品、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的集聚,也使得广东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广东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涉及的企业主体有三类:一是广东本土的系统集成商,大部分从制造业转型而来或做自动化改造起家;二是研发机构和机器人生产商,以本地的广州数控、南下的沈阳新松为代表;三是以“四大家族”、西门子为代表的海外制造商。
      把握竞争话语权的是“四大家族”。目前,“四大家族”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国产厂商还没有叫阵“四大家族”的实力。
 广东机器人市场充斥着大量低端竞争的系统集成商,其关键零部件甚至本体来自国外;而搞自主研发的少数企业仍在亏损,要拿技术换市场并不容易。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初衷在培育国产机器人的政策,反倒给予海外巨头海量订单,进一步挤压本土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以机器人应用突破万台规模的东莞市为例,该市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15亿元产值中,系统集成环节占65.5%,本体研发应用占30.9%,而核心零部件研发环节仅占3.6%。
  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受制于人。一台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一般占一半以上,而“教”机器人做动作的系统集成占据成本小头。东莞的产业链产值结构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构成形成“倒挂”,也就是成本比重最少的系统集成反而赚得最多。  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入东莞企业所代理的安川、发那科等企业的腰包。而国产机器人占领的市场再多,也不过是给国外制造商“打工”。